红山玉器最难仿制的是什么 为何古玉看起来很粗糙,是和现代品种不同么?

[更新]
·
·
分类:金融
3136 阅读

红山玉器最难仿制的是什么

为何古玉看起来很粗糙,是和现代品种不同么?

为何古玉看起来很粗糙,是和现代品种不同么?

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有些古玉看起来确实比较粗糙,不如现代玉器精美,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从玉质来说,现在的玉料主要有硬玉(以缅甸翡翠为主),软玉(有和田玉、祁连玉、韩玉、俄罗斯玉等),玉质相对较好。而古代的玉在先秦时期以地方玉料为主,主要有马衔山玉、龙溪玉、岫岩玉、花莲玉、蓝田玉、独山玉等。古人早期对玉料的判断标准,主要是“石之美者”,所以只要是漂亮的石头都可以做玉器,而且蛇纹石、石英石居多,透闪石较少,并不一定有多好的玉质。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美石
到了殷商时期,妇好墓出土玉器出现类似和田玉那样的透闪石玉料。到了汉代,大量的和田玉输送到中原地区,所以汉代玉器的玉质较先秦有了很大的提升,徐州博物馆和河北省博物馆的所藏汉代玉器玉质都非常好。到了清代,王公贵族们开始喜欢缅甸玉(即翡翠),尤其以慈禧为最,这些玉器的玉质和现在相差无几。
徐州博物馆藏汉玉
其二,从工艺上来说,古代早期的琢玉工艺相对原始,主要有采用管钻(竹管蘸上解玉砂),绳切割(兽筋或植物纤维蘸上解玉砂),还有片切割(硬石片蘸上解玉砂)。先秦时期的古人制造玉器还没发明铊具,除了少数比较精美的玉器,多数做工较为粗糙,不如现代机器工艺精美。尤其是在打磨抛光工艺方面,不如现代的水磨等抛光工艺那么精细。
现代片切割实验(采自《良渚玉工》)
其三,古玉长期埋藏在地下,玉质疏松的部分和地下物质发生交换作用,出现各种被侵蚀的现象。一般来说,埋藏环境如果一直湿润或者一直干燥,或者土壤酸性较弱,那么玉器表面受沁不严重,玉质相对较好;如果埋藏环境时干时湿,或者土壤酸性较重,玉器受沁严重,表面出现各种沁以及蛀洞,肉眼都能看到坑坑洼洼,受沁严重的以楚地玉器为代表。这样一来,自然跟现代工艺新磨出来的玉器的光滑晶莹不可同日而语。
荆州博物馆藏战国楚玉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古玉做工精美,而且颇具艺术神韵,有些玉器即便放到今天来看也叹为观止,无法仿制,下面略举三例。
其一,距今五千年良渚文化的玉器以精细绝伦的刻划工艺令人震撼,其中最精湛的工艺代表是反山琮王上的神徽。你无法想象古人在指甲盖大小的玉料表面上刻划出如此细腻复杂的纹饰,要在放大镜下才能看清楚,其几何之精准,线条之繁复,造型之奇特,正反看上去都是不同人面。这个神徽刻在古人用于祭祀的玉琮上,其意义究竟何在,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良渚反山琮王神徽图(采自《良渚玉工》)
其二,夏时期制玉工艺的高段位作品是一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嵌绿松石铜牌。这块铜牌上用数十片不同形状的绿松石镶嵌排列成兽面纹,图案组合异常精巧,镶嵌工艺极为高超,代表了我国高古玉器的镶嵌水平。
其三,商代玉雕的最高工艺则是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的玉羽人,玉羽人的造型精美而诡异,人身鸟喙,头上有三个相连的活环,这三个活环是一次整雕而成。我们无法想象,三千多年前的玉工拥有怎样的匠心和巧手,才能琢磨出如此精品。

红山古玉特点及鉴别方法有哪些?

一、孔
红山孔道多为喇叭孔,这与实心桯钻有关。介质不断磨损,直径越来越小,最终呈现喇叭孔。孔道包浆厚重,有岁月摩挲的痕迹,边沿圆润,有融蚀感。
若长期被绳索绑缚,常见这种钥匙孔,这是磨损产生的痕迹,孔道自然,过渡舒服,没有任何生硬之感。这种痕迹,我们常在藏传菩提子的孔道中见到,出现在古玉中,着实是时间的沉淀。
长的孔道,常见螺旋纹。恰如螺丝帽,犬牙交错,宽窄不均,深浅不一。这是手工慢速产生的痕迹,与现代高速电动旋痕完全不同。
二、土
生坑古玉表面,往往附着墓土、菌丝、碱壳等,这是古玉表面的附着物,给我们生美之感,非常漂亮。这些附着物,尽量不要清理,保持最初的状态,也是一种态度。
三、灰
跟“土”对应,灰往往深入玉内。红山古玉的灰皮格外漂亮,如白云,自然扩散,浓淡不一,又如牛奶洒在水泥地面,自然晕散。记住灰的特征,直奔主题,迅速提升眼力。
四、熟
红山文化的熟,与年份久远有关,5000多年的地下环境影响,如“煮熟的萝卜”,充水明显,肥而不腻。这种熟透感,让古玉爱好者为之着迷,这是仿品无法企及的高度。自然的熟,与人为的造,完全不同。就像成熟之人,举手投足间散发出迷人的味道,刻意装稳重,往往四不像,让人啼笑皆非。
五、浆
红山古玉的光泽,让人着迷。这种光,不是古玉材质本身的光,而是经过岁月摩挲的宝光,与熟有关,与环境有关。有了这层浆光,更让人心旷神怡。